据说中国的木制家具又硬又不舒适,古人却用了几千年,到底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想要从两方面去回答。第一是因为古人没有更多的选择、最多也就是在椅子上面做一个棉花垫子而已。现在则不同、从原材料上有更多的选择、做出来的成品也就种类繁多人们选择的机会也就多了。诸如沙发之类等等等等。再有就是古人选择的材料红木、花梨紫檀等做家具大多是有钱人。这部分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用这些高档家具来显示自己的富有与高贵而且这些名贵家具能流传久远、能及实用观赏收藏于一身。这就是此等物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因为古人从周代开始就讲究礼仪,我们所知道的青铜器在古代除了作为炊煮器以外,最主要功能是作为了礼器用于祭祀。
随着儒家思想后来做为了统治者治国的主导体系,我们中国人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任何人伦及关系里最讲究长幼尊卑有序,任何事讲究规矩规范,自然也延伸到到日常行立坐卧上。因此,你就能知道为什么木制家具不舒服却一直沿用了,是为了让人时刻保持良好的坐姿,是一种礼的潜移默化的需要。
当然,其实木制家具也不完全都做成了这种不舒适的种类,这类是在厅堂里面摆放会客使用的。古人称谓的床,其实是我们现在认知的马扎儿,而且也有靠背儿,让人可以放松。它坐上去就不会有太讲究的坐姿了,是方便古人出行,户外使用,比如在***,郊游,在战船上督军作战都会出现。
所以不是所有的木制家具都是让人坐着不舒服的,古人和我们现代人差不多,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做出合适的家具。要相信,古人可是很会享受的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生动有趣,对生活有追求。
常听人说中国的传统家具使用起来硬梆梆的,尤其是坐卧类家具,用起来不舒服,这其实是一种误区。事实上,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其设计是极具科学性的。
汉代开始,有靠背的高型坐具出现了,床和榻也区分开来。
从明代起,椅的式样空前多了起来,而且把精巧、实用的传统美学观念和人体结构相结合,创造了简约的风格。清代的椅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增加了雕刻装饰,变肃穆为流畅,化简素为雍容,并加大了椅的尺度。
明代的床一般较宽大,能睡双人,摆放在居室中的暗间,有架子床、宝座床(龙凤床)、拔步床等式样。明代的榻大多仅容一人坐卧,有罗汉床、宝座、贵妃榻、床柜等形式,一般陈设在正房明间,供主人休息和接待客人之用,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双人沙发。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许多靠背椅的靠背都是弯曲的,其倾角和曲线设计的科学、合理,注重人体尺度,椅背倾角为100°,与现代国家公布的标准《常用家具尺寸》中的椅背尺寸的倾角***°—100°基本一致。这表明,明代匠师在设计家具时,参考人体脊柱在自然状态时呈S 形这一生理特征,将椅背做成S 形曲线,与人体脊柱相适应,并根据人体休息时的必要后倾度,将靠背做成100°的背倾角,使人体后背与椅背接触充分,韧带和肌肉得到很好的休息,产生舒适感。
比如官帽椅,造型柔婉,弯转弧度大,搭脑、靠背板、后腿、扶手等皆是弯曲的,线条柔和、舒展,富有弹性,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原理,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相协调,使人体能保持自然放松的姿态。
还有一种躺椅,靠背很高,又可大角度向后仰伸,椅座较长,带扶手,人可以仰躺在上面,坐卧起来也是非常舒适的。
除了曲线设计,中国的传统家具还从材质上根本上解决了舒适性问题,诞生了软屉。屉是床面或椅凳的座心,有软硬之分。硬屉即用木板制成,软屉即用棕藤、丝绒或其它纤维编织成的屉面。
软屉以藤编最为常见。宋代,用藤席作为床、榻、椅的软屉就已普遍使用了。到了明清时期,藤编工艺更加成熟清湛,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行业。当时,藤编的软屉制作无比精细,如丝织般滑软。以明清时期南方的架子床为例,床屉一般分为两层,下层为棕屉,上层为藤席;北方多用木屉,以防寒保温。
除了藤编,软屉还有用绳编制的,绳子的材料一般为棉线、丝绒或马鬃,这种材质一般多用在交杌或交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