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中国特有的,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是的,我国现在常用的农历确实是明末清初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制的。这部历法在编制过程中,采用的完全是当时西方的天文学计算方法,和此前中国传统历法编制原理截然不同。这套历法在清初正式推广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农历。
我国古代天文学知识比较落后,数学知识也比较匮乏,导致制定的历法很不准确。尤其在预测天象的时候,经常出现偏差。预测这一天应该满月的,结果不是。预测日月食发生时间,也常常错过,二十四节气也和实际的观测有所出入。
这种历法虽然不准确,一般情况下影响也不是太大,毕竟农业社会,农民种地或者干啥,早两天晚两天都不耽搁事。
但是对封建王朝而言就不一样了,古代皇帝往往非常重视天文现象,认为天象能给人皇权兴衰的启示。在每年的特定日子,皇帝还要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这对日期准确性要求非常高。
比如说日食,古人认为日食很不吉利,尤其是对皇权而言,太阳是帝王的象征,太阳被遮挡,往往意味着上天对皇权的警告。因此日食发生的时候,皇帝往往要毕恭毕敬的举行一些仪式,祈祷忏悔,检讨自己的过失,有时候甚至还会下个罪己诏啥的。
因此,皇帝对日食预测是非常重视的,尤其对时间的精确性要求很高。日食发生就那么一会儿时间,如果预测不对,错过了仪式,万一被上天惩罚那可就是大事了。但是我国古代历法不够准确,预测失误的事情非常多。
明朝崇祯二年,也就是1629年6月21日,钦天监预测有日食发生,结果预测的时间和实际发生时间有很大偏差。崇祯很生气,要治官员们的罪。
这时候徐光启上奏说:他们预测日食,用的是老的历法,元朝的时候预测就不准,也难怪今天会失误。应该***用西洋的计算方式,重新制定一部新历法。
说农历是汤若望编著的人,不是坏就是傻。农历以经存在几千了,是古人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所编的阴阳历。如果把历法比做一个钟表的话,钟表运行时间长了就有些不准了。所以过断时间就需调整一下使钟表使它走的更准确。汤若望好比一个调表的修表工,他只是比当时其他的调表人调的正准确一点而以。
农历是中国特有,一点不***,汤若望编著也不***。汤若望编著时是明朝,且不是他一个人,还有明朝的其他人。要明白,农历使用的节气,在夏朝时就有。夏朝到明朝隔了多少年?编著不等于发明创造,只当有编辑的功劳。他不编也会有其他人编的,不要以为汤若望他有大功劳。
农历我国特有,农历主要指使用二十四节气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发明创制的,而且在夏朝就开始有使用,到秦汉时确实。历法是一步步完善的,也不是一人功劳,是经过无数修改而形成,我国农历是这样,公历也这样。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想造历法,谁不与岁月而生,随岁月而逝?人一直在致力于认识岁月,把握岁月,以指导人学习工作生活。农历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到的。读过历法史,了解历法的人都知道,农历完善真的不易,不知经过多少人,多少代为之奋斗,汤若望只是后来者出过一点力的外国人而已。
从夏历到西汉的《太初历》到《四今历》《古六历》再《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到《大明历》无不经过许多人的辛勤付出。如南北朝时天文学家祖充之,就为农历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比19年7闰更精确的391年144闰的闰周理论。我看历法史知道,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崇祯皇帝授权徐光启组织历局改历。徐先后聘请了耶稣会士邓士函,罗雅谷,汤若望等人参与改历,经过五年努力而编译成一部一百三十七卷的《崇祯历书》。这书在中国历法沿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欧州天文学已经被吸收和融合到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中来。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压缩为百零三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呈进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