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有什么收获?
最近在读《撒野》,这本书读了好几遍了,感觉每读完一遍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是两个男孩相互救赎的故事。一个被家人抛弃,退养至钢厂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本就伤痕累累的他在这里没有得到任何的温暖和安慰。面对抽烟喝酒打牌偷东西的亲生父亲,他愤怒、抗拒甚至是绝望;一个从小遭受父亲的家暴,亲眼目睹父亲的死亡,在小小的年纪就要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守护因为家暴而有心理障碍的妹妹。他很有才能,很聪明,会摄影,会写歌,还会弹吉他,但他却是学校里的学渣,旷课,打架,抽烟,喝酒……他们是还未成年的高中生,却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恶意,命运的折磨。
两个人的相遇是命运使然,他们从彼此相互排斥到相互吸引再到最后的相守,他们度过了生活最艰难的时刻,他们走过了迷茫,走过了伤害,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我们的人生还是要有希望的,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和不平,都要心怀希望,书中的蒋丞一直都心怀希望,为了这份希望,他每天晚睡一小时,拼命的努力,他成功地考出了那个令他绝望的地方,也成功地摆脱了给他伤害的人。因为心怀希望,顾飞终究战胜了自己,带着妹妹勇敢地走向了他想去的地方,走到了他爱的人的身边,跟着光,跟着希望活成了他想要的模样,成为了一个被领导重视,被学生尊重的好老师。
所以,希望在,人生就有无限可能。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心怀希望,勇敢面对。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是《风格练习》,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收获:
《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作品,是经典写作课系列书籍之一。本书以一个故事为原型,变换99种方式来重新叙述这个故事。
作者雷蒙•格诺是法国20世纪前半叶的文学家,在物质蔓延的时代背景下,他把文学语言当作研究方向,并为此作出种种努力。他发现新的,突破性的文学语言运用,并进行解构分析,最终写下了本书。
1.叙述的风格范围很广,比书中例举的99种更多
语言的本真来自口语,口语的表达千变万化,因而叙述的风格也可以千变万化。作者在书中列举的99种风格没有特定的意义,它只是代表多种变化的可能性。
文无定法。每一个作者都有其习惯与擅长的叙述风格,每一个时代都能赋予一个故事独特的社会背景,每一种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每一段经历都会有不一样的启发。简单的故事由不同的人演绎,由不同的时代作背景,由不同视角切入,故事将会大不一样,所以没有限定条件的简单故事才是文学上发挥空间最大的。
3.语言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
全球化的今天,语言的差异仍然存在,但是有一些规则性的东西是不变的。比如,人们讲话和写作叙述的习惯。很多人都在用反话正说,倒叙,说明。
4.不同叙述风格对今后语言文字运用的启发
在国外各种"不靠谱"抗疫政策之下,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华人,留学生,希望早日回到祖国。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留学生在学业有成后,选择回国,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而最近我读的这本《海水天涯中国人》,也是关于华人在异国他乡求学,求生的经历。作者是被称为“当之无愧的散文***”的王鼎钧先生。
战乱年间,王鼎钧四处漂泊,因参加了***军队,被迫去往台湾。后担任过台湾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年应聘到美国大学任教,定居纽约。
这本《海水天涯中国人》,虽然叙述的是一个个漂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的故事,却表达了一个主题:“世界上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原是母亲的怀抱。”
正如书中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所讲:“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国家,都是由于后面有一根***他。”过去战乱年代,中国人由于贫穷、战争,不得不流落四方,“有***着”,在疼痛之下,外出求生活,努力活下去,无形中也催生了人的发奋向上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作者客观公正地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即使举家移民美国,可生活并非一劳永逸,无穷的烦恼无不都在困扰身心。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人,是既尴尬又怅然若失的。
面对已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下一代来说,中国只是父辈的祖国。但他们身上源自父辈,源自家庭中某些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气息,如同打上烙印般,让他们无法真正抹去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时间久了一切都会改变,也不可否认有这种可能。
回到当下,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各国由于国情不同,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和呈现不同的结果。尤其是有的国家领导人视民众生命如儿戏,和我***对待疫情表现出的“生命至上”真的是有天壤之别!
你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是《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是英国的***家、剧作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的主题是关于心灵家园的思考。当理想遇上现实,你将如何抉择,是选择六便士,还是诗和远方?
一、***的主要内容是: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家庭幸福、妻子贤惠温柔、儿女双全,突然有一天,他响应内心的召唤,放弃已有的名利和地位、抛妻弃子去巴黎学画画,而这一切是他谋划已久的。
在巴黎,他穷困潦倒,居住在破旧肮脏的方寸斗室,靠自己对绘画的理解进行艺术创作。他对物质的需求几乎为零,只求能够饱腹。
后来在他发高烧差点死掉的时候,被一对善良的画家夫妇所救。画家夫妇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病好后,画家的妻子竟然成了他的***和裸模,他还***的留在画室,继续创作。完全不顾画家的痛不欲生,还揶揄对方愚蠢。
斯特里克兰德准备自己离开,画家的妻子绝望***。他一点后悔之情都没有,言语里透着自私和冷漠。
在马赛,靠救济所的救济才不至于被饿死,后来因为酒吧的斗殴被追杀。
林语堂《生活的艺木》。
林语堂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 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他说:“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不是,我们需要放弃的是那些浮名浮利,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的一切快乐大多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女人的艳色……,这些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科教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曝自弃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脱离庸俗走向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