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和”“中正”的区别是什么?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肓焉。
而中庸、易经“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执两用中,以中正为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从方***的角度看,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肓焉。 而中庸、易经“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执两用中,以中正为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从方***的角度看,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